你了解这些家庭教育理念吗

首页 /  家庭教育  / 你了解这些家庭教育理念吗

你了解这些家庭教育理念吗

发布: 青年励志网  栏目:

家庭教育

 标签: 了解 , 这些 , 家庭教育 , 理念    日期:2009-12-02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善尽美,能够出类拔萃!怎样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家长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钱财,但有的孩子表现优秀,有的孩子则让父母痛心不已,这里面除了孩子先天的少许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方法的不同。为教育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家庭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孩子思想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的教育观念是合理科学的呢?

1、尊重孩子很重要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忽视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问题,父母总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做的有些事情就算错了,父母也不给孩子讲明道理,使孩子不知为什么,不知道错在哪里,就遭受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轻则呵斥重则打骂。这种情况下孩子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或是失去正确做事的标准。长此以往,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使孩子变得孤僻保守,不善于沟通,做父母的也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

孩子是家庭中跟成年人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一员,作为家长应该尊重他们,而不是把孩子作为消极的、被动的“管束对象”。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专制”还是平等,孩子都能感受得到。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是来自父母的真爱。尊重孩子与溺爱不同。尊重孩子是满足他们合理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溺爱孩子、百依百顺,只能养成他们是非不分,依赖、任性和无能的性格。

尊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孩子成为知心的朋友,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将对孩子的要求告知孩子,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孩子的偏见或是不合理的想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讲通道理,让孩子认识到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来,更不能向孩子宣泄,应在没有不良情绪的情况下与孩子亲切的交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和想法认真对待,尽量给出孩子满意的答案,如果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要与孩子约好去请教别人或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再告诉孩子。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才能实现与孩子真正的沟通,减少孩子对父母要求的抵触情绪,使得孩子将父母的指导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如果和他商量,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尊重孩子还必须了解孩子,不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要了解了他们的优点、缺点和特点,真正地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何一个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引导得当,都可以带来良好的效果,有些兴趣或许能成为孩子成才的前提。例如喜欢动手制作的孩子在动手的同时需要动脑,如果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鼓励孩子去思考和查找资料,这样孩子就需要去读书和思考。如果实在弄不明白的话,还可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再去解决,这样就会激发孩子认真学习的热情。对孩子的要求、教育,才能做到适时、适度,不仅有分寸,而且能被孩子接受。

2、教育应从健康人格培养开始

人格是指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健康人格就是人的道德、品格、知识和身心的完美统一。一位先哲说:什么样的人格系数成功率最高?其中,“杰出的情商”为其重要的因素。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的高低,决定着人的命运。美国有一个专门搞咨询研究的机构,他们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他们的智商情商和他们的工作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调查结果发现,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影响力的9倍。智商差一点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完全可以获得成功。健康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乎不可教,只能通过感染、熏陶和引导起作用,只能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来达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3、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于初谙世事的孩子来说,教育环境对其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够促进孩子行为的发展,也能促进认知的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能使孩子受益终生。

父母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选择一些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的玩具,如:棋类、球类、积木、拼图、遥控汽车等。父母在假期带孩子参观科技馆是很有必要的。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高科技,感受高科技的作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孩子可以在玩的同时开发了智力,激发了好奇心,培养了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熏陶,而书籍记录并传承了文化,“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充分揭示了书籍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感受文化、学习知识的环境,父母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到书店看看书,购买一些孩子喜欢的图书,让孩子尽早的接触书籍,培养读书的习惯。也可以在家里设一个小书房,放一些孩子喜欢的图书,给孩子读书学习提供必要的场所,有助于他们养成爱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大自然中充满着神奇,苍松翠柏、流水潺潺、狂风暴雨、崇山峻岭、白云悠悠、缤纷的四季、奇瑰的彩虹、……自然界是美化人的生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启发人的智慧的天然基地,对形成人的优秀品格也有奇妙的作用。大自然能引发孩子的悟性和灵感,开启他们的智慧。因此,家长要经常带领孩子领略大自然,扩大孩子的认知领域和生活空间,让孩子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在自然中寻找乐趣、培养兴趣,发展志趣。

4、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教育孩子并不仅仅是讲道理,更重要的是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对孩子的习惯和品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家长平时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做事原则等都对孩子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这样,父母就成了孩子模仿学习的典范。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片一样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从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孩子不守信,说谎话,偷东西,骂人等,这些不良的习惯往往来自家长的感染。试想,你一再要求孩子不要说脏话,你却在平时满口脏话;你频繁的要求孩子有时间就多读书少看电视,而你自己一有时间就看电视或打麻将,从来不看书;你千叮咛万嘱咐地要求孩子要诚实守信,而你自己却经常不守信用,怎么可能把孩子教育好呢。作为家长,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要让孩子养成不说脏话的习惯,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说话不带脏字;要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看书,给孩子树立读书的好榜样。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才能获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5、幼儿潜能无限,抓关键期教育。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孩子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成人的60%,这时期的孩子大脑具有天才般的接受信息的能力。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之后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要开发大脑巨大潜能必须尽早进行。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以后就不再增加了。刚刚出生的孩子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量会增加20多倍;3岁时大脑达到了成人的80%,;4岁时,脑代谢达到高峰,大脑逐渐成熟,对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人格,关爱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为孩子一生着想,充分认识孩子的潜能,合理科学的开发孩子的潜能。联合国孩子基金会执行主任在《2001年世界孩子状况》中指出:“在孩子出生后的36个月内,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正处于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启蒙和智力开发也更有效果,对孩子的一生尤为重要。”无数事实证明,孩子能否成才并不完全由孩子的天赋所定,还取决于孩子关键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

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孩子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即5岁前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孩子幼时的生活经历将会极大地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在充满爱心和欢乐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比在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强得多。

孩子各种能力成长的关键期:新生儿分辨黑白颜色的关键期;4个月---分辨红黄蓝色彩的关键期;出生后4~5个月是婴儿辨别生人和熟人的关键期;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1岁--听故事的关键期;2岁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次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也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二个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9岁、10岁是孩子注重行为动机的关键期。

前苏联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如果孩子从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接受教育,就晚了两天。他认为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错过了生长发育期的发展,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发展也将受到限制,即使拥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抓住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施行关键期教育,为儿童创造更为优越的客观条件,孩子学起来会非常容易,学的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大的发挥。但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甚至就会失去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

所以父母要认识到幼儿的潜能是无限的,并在关键期合理的开发,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6、既要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能力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好多鲜活的例子,有的学生上学时成绩特别优秀,可以说是成绩方面的佼佼者,可是,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方面做的就很不尽人意,这是因为这样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是不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进行能力的培养,没有意识到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的高分低能。高分低能的学生就好比胃功能不好的人,吃进去了好多营养丰富的食物,却不能完全消化,不能够把丰富的营养提供给全身。

好多人听说关于哲学家与船夫的寓言故事:当哲学家知道船夫既不懂历史,又没有研究过数学的时候,哲学家说船夫已经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而当风把小船掀翻,不会游泳的哲学家落入水中后,船夫告诉哲学家,你将失去整个生命.寓言故事中的哲学家是具有渊博知识的,但由于没有游泳这个能力,在落水后无法自救而一命呜呼!所以,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具有了知识,懂得怎样应用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这则寓言故事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哲理: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因为有了知识才能提高能力,才能体现能力,袁隆平有了高端的知识研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居里夫人有了丰富的的知识找到了镭,牛顿有了丰富的的知识,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爱迪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发明了电灯……知识与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既要有知识又需要有能力。能力通常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通过完成某些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影响着掌握知识的效率、广度和深度.由此可知,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结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来源:网易博客》